在經歷過山車后,科沃斯的股價在7月21日回升至跌停時。截止7月21日午盤,科沃斯股價報226.30元/股,漲3.63%,與7月16日跌停時的225.17元/股相當。
有A股“掃地茅”之稱的科沃斯,曾在宣布其股東泰怡凱“清倉”式減持后,股價出現大幅波動,先是在7月15日大漲8.9%,市值一度接近1500億元。緊接著在7月16日以跌停收盤,市值在一天內蒸發143億元。隨后7月19日,股價繼續下跌,跌幅達4.07%,股價報216元/股。直到7月20日,其股價才微漲1.10%。
7月20日,《華夏時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科沃斯董秘辦,科沃斯方面表示,股價波動受多重因素影響,無法直接將股東減持與股價波動直接聯系起來。對于外界認為泰怡凱是在“高位套現跑路”的觀點,科沃斯方面表示,泰怡凱是外部股東,減持的原因是出于自身資金需求。
看起來科沃斯并不被老股東看好,但它卻在去年傳統家電巨頭業績、股價雙低迷的情況下在資本市場表現十分亮眼。自2020年以來,科沃斯的股價已上漲超過10倍。不過科沃斯身上還圍繞著一個問題:一年幾十億的營收是否能撐起它上千億的市值?
市值是否被高估?
作為國內最早進入清潔機器人賽道的公司,科沃斯一直占據該領域的頭部地位。
科沃斯創始人錢東奇最開始做吸塵器的代工、貼牌生意,1998年,錢東奇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機器人公司并開始自主研發生產吸塵器類產品。2009年,科沃斯推出第一代掃地機器人“地寶”,目前科沃斯主打家庭服務掃地機器人。
2018年,科沃斯以“掃地機器人第一股”的概念在上交所上市,上市首日,科沃斯股價上漲44%。而從2020年開始,科沃斯的股價開始出現突飛猛進式的增長,股價從19.95元/股漲至如今的222.18元/股,漲幅超過11倍。截至《華夏時報》記者發稿,科沃斯總市值為1271.49億元。它也成為家電領域繼白電三巨頭之后,市值第四大的公司。
其實,科沃斯股價的突飛猛進與其在2020年至今業績的亮眼表現不無關系。2020年、2021年一季度,科沃斯凈利潤增長分別翻了5倍、8倍。不過,業績的大幅增長一定程度上也離不開2019年凈利潤下滑75.12%的襯托。
科沃斯的市場份額也是其受投資機構關注的原因之一,中國家電網最新發布的《2021掃地機器人市場發展白皮書》顯示,科沃斯在國內市場占據半壁江山,全渠道銷售額市場占有率接近50%。小米、石頭科技緊隨其后,二者合計占國內線上市場份額約25%。
不過家電分析師劉步塵在7月19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科沃斯的高估值在于其身上“家用機器人第一股”的標簽,“實際上科沃斯的研發投入并不符合‘科技公司’的頭銜,它的研發投入占比僅在國際通行標準的最低線。”他認為,科沃斯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營銷的成功,而不是產品和技術的成功。
年報顯示,2018年科沃斯研發費用占比為3.60%,不及同期銷售費用的五分之一。2020年,科沃斯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為4.67%,較上一年5.22%的占比有所下降,研發費用略超過同期銷售費用的五分之一。對比全球掃地機器人巨頭iRobot,研發費用占比從2011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始終維持在10%以上,iRobot在2020年研發投入占比達到了11%。
營收只有幾十億
相較白電三巨頭的營收都跨入了兩千億俱樂部,科沃斯的營收只有幾十億元規模。
相對于其股價的火箭增速,科沃斯的營收從2016年的32.77億元增長至2020年72.34億元,五年時間只增長了1.2倍。
橫向對比來看,7月21日截至《華夏時報》記者發稿,與科沃斯在同一賽道競爭的石頭科技,股價超過科沃斯5倍,但市值卻僅為科沃斯的3/5。不過科沃斯在營收高于石頭科技的情況下,凈利潤遠低于石頭科技。
2019年,科沃斯和石頭科技營收分別為53.12億元、42.05億元,但石頭科技的凈利潤為7.83億元,是科沃斯1.21億元的6倍多。2020年,科沃斯營收是石頭科技的1.6倍,凈利潤卻不到石頭科技的一半。2021年第一季度,科沃斯營收為石頭科技的兩倍,但兩者的凈利潤卻相差不大。
科沃斯的另一個海外競爭對手機器人公司iRobot在2020年營收高于科沃斯的情況下,市值也遠落后于科沃斯。2020年iRobot營收超14億美元,約合96.59億人民幣,是科沃斯的1.3倍。目前,iRobot總市值為25.19億美元,合計人民幣約163億元,遠落后于科沃斯的千億市值。
奧維云網環境電器事業部研究經理劉洪濤在7月20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科沃斯被資本市場看好的原因包括,科沃斯供應鏈體系和品牌運作能力更強,與其相比石頭科技更專注于產品的技術。
不過劉步塵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盈利能力、資本市場表現來說,科沃斯確實表現亮眼,但這些還不足以支撐其千億市值。他認為如果科沃斯過度依賴掃地機器人這一單一產品,企業自身的發展會受到局限,容易陷入前期跑得快,后期跑不動的局面。
尋找新動能
科沃斯的營收增速在2018年和2019年,曾出現過明顯放緩。
在2018年上市時,其營收增速不增反降,相較上一年的38.89%下降為25.11%。2019年對科沃斯來說是轉折之年。這一年年初,科沃斯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包括逐步退出原有服務機器人代工業務、退出國內低端掃地機器人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它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長。2019年,科沃斯營收、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6.70%、75.12%。
劉步塵表示,科沃斯的產品過于單一,公司主攻掃地機器人,但該品類市場空間并不像大家電產品那么大,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很多企業來瓜分蛋糕。“科沃斯需要繼續加大技術創新,并且為自己注入新的動能。”
添可品牌的成立或許就是科沃斯試圖尋找的新動能。
2018年,在科沃斯成功上市后,創始人錢東奇交班兒子錢程,將集團另一品牌“TEK”升級為新品牌“添可”,開始了二次創業。7月19日科沃斯公關人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科沃斯主要布局機器人品牌,添可主攻智能家電。”
添可官網顯示布局三大品類,包括智能洗地機、智能吸塵器、智能吹風機。《華夏時報》記者在添可京東自營旗艦店搜索發現,店內主要品類及銷量最高的商品為智能洗地機,其他商品包括智能吸塵器、無線洗地機、紫外線除螨儀等。劉步塵也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添可是科沃斯在尋找的新增長點,但目前來看,其產品仍局限于掃地機器人。”
目前來看,添可品牌還未對科沃斯整體營收做出明顯貢獻。
年報顯示,2019年,添可品牌營收翻了一番,但其營收占比僅為5.1%。也就在這一年,科沃斯整體營收和凈利潤均出現下降。2020年科沃斯整體營收同比增長36.17%,其中添可品牌實現全面盈利,占總營收比例提升至17.41%,科沃斯方面認為,添可品牌收入利潤占比的持續提升,將成為公司另一新的盈利增長點。
市場激烈競爭
隨著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各企業紛紛進入這一領域。
中怡康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8年,國內掃地機器人市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銷量年復合增長率近60%。2019年整體大環境不佳,出現了短期下滑,但2020年銷售重回增長,同比增速達22%。
目前國內掃地機器人行業除了包括科沃斯、石頭科技等傳統或新興的專攻掃地機器人這一細分領域的企業,傳統家電企業如美的、海爾等也發力追趕,互聯網企業小米也在這一行業有所布局。
但劉洪濤認為,雖然傳統家電企業主業仍然是傳統大家電,而科沃斯等企業在掃地機器人這一細分領域深耕多年,優勢較為明顯。奧維云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份,掃地機器人線上銷量排行中科沃斯、云鯨、石頭科技的產品仍穩居前三。他還認為,長期來看,掃地機器人的出現解決了“解放雙手”的痛點,未來會替代傳統吸塵器。
但也有觀點認為,掃地機器人確實具備可觀的成長空間,但非剛需的屬性決定了其無法像高剛需產品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范圍普及。目前掃地機器人滲透率仍較低。根據頭豹研究院發布的《掃地機器人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掃地機器人的家庭滲透率不足5%,未來在2024年有望增長至12%。
劉步塵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掃地機器人行業目前還不夠成熟,對技術要求很高,但各企業產品的技術還達不到公眾的期待值。“掃地機器人20年前就出現了,但到現在普及率并不高,因為產品本身仍存在不足之處。”記者 盧曉 見習記者 閆曉寒 北京報道

-
天天觀熱點:上交所將重點推動融資租賃企業深度參與資產證券化市場上交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今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將重點推動融資租賃企業深度參與證券化市場,提升資產盤活規模及效率,降低...
-
天天快看點丨碳酸鋰跌破30萬供給端挺價情緒已現 不排除近期企穩回升的可能目前市面上有貿易商正在以更低的價格進行拋售。有鋰礦上市公司在電話會議上表示,碳酸鋰價格下行,產業鏈面臨較大壓力。有分...
-
環球聚焦:教育部等五部門: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財務管理活動非營利性校外培訓機構成立后,舉辦者、負責人、實際控制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抽逃出資,不得通過拆借資金、無償使用等方式占用、...
-
新能源車價格戰正酣 降價潮向產業鏈蔓延年初特斯拉降價將一眾造車新勢力卷入價格戰,3月份東風系的降價補貼再次席卷汽車行業,燃油車企紛紛入局,新能源汽車品牌也無...
-
世界熱點!多家銀行被機構密集調研?開年以來,累計已有15家銀行獲得機構調研,其中長三角區域上市銀行仍然備受資本青睞。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發稿,蘇州銀行...
-
天天觀熱點:上交所將重點推動融資租賃企業深度參與資產證券化市場
2023-03-24 13:37:48
-
天天快看點丨碳酸鋰跌破30萬供給端挺價情緒已現 不排除近期企穩回升的可能
2023-03-24 10:27:57
-
環球聚焦:教育部等五部門: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財務管理活動
2023-03-24 09:39:02
-
新能源車價格戰正酣 降價潮向產業鏈蔓延
2023-03-24 08:26:02
-
世界熱點!多家銀行被機構密集調研
2023-03-24 08: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