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支付端的政策破冰,一舉打通醫保支付瓶頸,萬億級市場亟待發力。近日,國家醫保局發文指出,大力支持“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創新,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便捷醫療服務的需求,提高醫保管理服務水平,提升醫保基金使用效率。同時明確,2020年年底前各地完成制定本地“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管理辦法,完善經辦流程和協議范本。
業內人士表示,政策驅動下“互聯網+”醫療生態有望形成閉環。隨著“互聯網+”醫保支付的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開啟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下的3.0時代。在此背景下,進入黃金發展期的“互聯網+”醫療也迎來了互聯網巨頭的加速布局。
“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確定
11月2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官方網站公開《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支持符合規定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對線上、線下醫療服務實行公平的醫保支付政策。
《意見》明確,根據地方醫保政策和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內容確定支付范圍。例如,各地可從門診慢特病開始,逐步擴大醫保對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醫療服務支付的范圍。同時,結合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試點,按照相關規定的異地就醫結算流程和待遇政策,探索“互聯網+”醫療服務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此外,對于定點醫療機構提供符合規定的“互聯網+”醫療復診服務定價,《意見》指出,應按照公立醫院普通門診診察類項目價格收費和支付,發生的藥品費用比照線下醫保規定的支付標準和政策支付。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表示,探索開展統籌地區間外購處方流轉相關功能模塊互認,探索定點醫療機構外購處方信息與定點零售藥店互聯互通,有條件的統籌地區可以依托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臺,加快推進外購處方流轉相關功能模塊應用,便于“互聯網+”醫療服務復診處方流轉。
《意見》指出,提升醫保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建設,完善人證相符審核、復診條件審核、電子處方認證、處方流轉平臺等信息模塊建設,加快醫保電子憑證、醫保信息業務編碼的推廣和應用。提高醫療服務的監管強化醫保部門費用審核責任,全面掌握參保人就診信息和醫療機構核查復診行為的有關記錄。
同時,醫保經辦機構要綜合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使用醫保智能審核監控系統對“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結算明細、藥品、耗材、醫療服務項目和門診病歷等信息進行實時監管。運用音頻、視頻等形式查驗“互聯網+”醫療服務接診醫生真實性。全面掌握參保人就診信息和醫療機構核查復診行為的有關記錄。對不符合規定的診察費和藥品費予以拒付,并按協議約定進行處理。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督檢查,重點對虛構身份、虛假診治、虛開藥品、偽造票據等欺詐騙保行為進行查處,嚴肅追究相關違法違約責任。參保人出現欺詐騙保情形的,按規定暫停其使用“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或醫保直接結算的資格。
招銀國際證券分析師武煜表示,上述《意見》是政府發布的第一份詳細的、包含明確時間表的線上醫療服務醫保報銷政策指導意見。疊加此前多個有關鼓勵發展線上醫療服務和相關報銷支持的監管文件,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將提速。
“互聯網+”醫療行業開啟3.0時代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說在線預約、院外候診是互聯網醫療的1.0版本,互聯網醫院、在線診療就是發展的2.0階段,而“互聯網+”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則代表3.0時代。
光大證券分析師林小偉表示,進入3.0時代,隨著醫保支付政策放開,互聯網醫療將通過數據和服務雙重推動“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機制的實現。從參與主體的角度,3.0時代的互聯網醫療將構建“醫藥商業+醫療終端+醫患個體”的聯動機制。互聯網平臺企業將醫療服務各個主體排列組合,衍生出多種合作模式,發揮其醫藥電商、互聯網醫院、診療平臺、慢病管理系統等作用,實現變現能力不斷加強。
的確,除了政策紅利加持外,新冠疫情黑天鵝推動行業實現突破性進展。據監測數據顯示,自2019年11月疫情出現直至2020年4月疫情形勢逐漸好轉,醫療健康類APP與網頁的月度有效使用時間有了明顯增加,其中醫療健康類APP的增量同比去年同期顯得十分迅速。根據艾瑞測算,在疫情高峰期的2月,2020年2月醫療健康APP(包含在線醫療、醫藥電商、慢病管理、運動健康等種類)的日活同比2019年2月,平均增長率高達14.08%。同時,政府也不斷加碼,打通醫保、支付等互聯網+醫療的關鍵環節。易觀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將達2000億元,市場增長達46.7%,是2015年以來最高增速。
安信證券報告顯示,線上醫院的總數已由2018年12月的119家增至2020年4月的497家,增幅為317.6%。在2020年第一季度,新建數字大健康公司的數量超過11000家。
同時,艾瑞集團相關報告也指出,老齡化及慢性病困擾的社會結構是互聯網+醫療融合的土壤。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高達12.6%,事實上,根據WHO國際標準,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即已標志社會步入老齡化。由于人口結構的發展規律,這一趨勢中短期內都無法改變。伴隨而來的,則是對醫療的大幅依賴。每年我國診療人次及人均診療次數都在不斷攀升,醫療體系面臨巨大壓力。而緩解這一壓力的最好辦法,莫過于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在不降低醫療水平的前提下,使得醫療能夠覆蓋更多人群。
“在政策推動及需求增加的背景下,互聯網醫療行業有望在2020年迎多重催化,行業加速發展拐點即將到來。”林小偉說。
互聯網巨頭加碼分食流量紅利
醫保支付環節的打通,被視為撬動萬億互聯網醫療市場的關鍵支點。伴隨著處方藥外流,龐大的慢性病市場和中國醫療支付體系的日益完善,為“互聯網+”醫療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伴隨著更激烈的行業競爭。
15日,港交所網站披露了京東健康通過聆訊后的招股書,這意味著,京東健康將成為繼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之后又一家在港上市的醫療健康平臺。
據此前香港當地媒體報道,京東健康目標集資額達30億美元,所得款項將用于業務擴展、研發、潛在投資和收購以及一般公司用途。
根據京東健康聆訊后資料集顯示,京東健康收入主要來自自營業務銷售醫藥和健康產品,其次來自向第三方收取傭金和平臺使用費以及向供應商和第三方商家收取數字化營銷服務費等。
具體收入方面,2017年到2019年,京東健康分別收入56億元、82億元、108億元,截至2020年上半年,京東健康總收入已達88億元。從收入結構來看,從2017年到2019年,藥品銷售分別占總收入21%、25%、27%。
而互聯網巨頭早就瞄準了在線醫療這一賽道,阿里、百度、騰訊也早已加大在健康領域探索。早在2015年,阿里健康就借殼上市,平安好醫生也已于2018年赴港上市。目前阿里健康市值近2610億港元,平安好醫生市值超1181億港元。
今年10月26日晚間,阿里健康發布正面盈利預告,預計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六個月將錄得期內利潤不少于2億元,這也是阿里健康首次扭虧為盈。
阿里健康方面表示,得益于公眾對線上購藥的接受度迅速普及,天貓醫藥電商平臺截至2020年3月31日產生年度GMV超過835億元,年度活躍消費者已超過1.9億,較半年前增加3000萬。同期,醫藥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2.4%,在線自營店年度活躍消費者超過4800萬,較半年前增加1100萬。
安信證券分析師諸海濱表示,隨著對醫療健康需求的興起,中國的醫療健康行業正在同步經歷前所未有的供給側改革,預計將會通過促進院外渠道的發展以加速數字化程度對藥品流通和醫療服務的提供帶來深遠的影響,連續的利好政策,有望對“互聯網+”醫療行業帶來長期紅利。
“目前中國醫療健康行業仍處于數字化初期階段。”諸海濱表示,2019年,中國僅有2.4%的藥品通過院外在線零售藥房分銷。同樣,2019年,就中國門診量而言,在線問診占總咨詢量的6.0%;中國大健康市場的數字化比例占中國醫療健康支出總額僅3.3%。
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前景巨大。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24年及2030年中國大健康市場的數字化比重預計將會由2019年的3.3%分別快速增至中國醫療健康總支出的10.6%和24.0%。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將會由2019年2180億元分別大幅擴張至2024年及2030年的11290億元及42230億元。(梁倩)

-
天天觀熱點:上交所將重點推動融資租賃企業深度參與資產證券化市場上交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今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將重點推動融資租賃企業深度參與證券化市場,提升資產盤活規模及效率,降低...
-
天天快看點丨碳酸鋰跌破30萬供給端挺價情緒已現 不排除近期企穩回升的可能目前市面上有貿易商正在以更低的價格進行拋售。有鋰礦上市公司在電話會議上表示,碳酸鋰價格下行,產業鏈面臨較大壓力。有分...
-
環球聚焦:教育部等五部門: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財務管理活動非營利性校外培訓機構成立后,舉辦者、負責人、實際控制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抽逃出資,不得通過拆借資金、無償使用等方式占用、...
-
新能源車價格戰正酣 降價潮向產業鏈蔓延年初特斯拉降價將一眾造車新勢力卷入價格戰,3月份東風系的降價補貼再次席卷汽車行業,燃油車企紛紛入局,新能源汽車品牌也無...
-
世界熱點!多家銀行被機構密集調研?開年以來,累計已有15家銀行獲得機構調研,其中長三角區域上市銀行仍然備受資本青睞。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發稿,蘇州銀行...
-
天天觀熱點:上交所將重點推動融資租賃企業深度參與資產證券化市場
2023-03-24 13:37:48
-
天天快看點丨碳酸鋰跌破30萬供給端挺價情緒已現 不排除近期企穩回升的可能
2023-03-24 10:27:57
-
環球聚焦:教育部等五部門: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財務管理活動
2023-03-24 09:39:02
-
新能源車價格戰正酣 降價潮向產業鏈蔓延
2023-03-24 08:26:02
-
世界熱點!多家銀行被機構密集調研
2023-03-24 08:36:46